2025年秋季学期全体教职工大会上,校长讲话:开学不只是归位,更是蓄力!
各位老师:
大家上午好!
站在新学期的门口,我们又一次如约而聚。操场上的草坪修剪过了,教室的窗台擦亮了,讲台也等着我们归位 —— 一切都在悄悄提醒我们,新的教育旅程,就要启程了。
有时候我在想,我们老师这个职业,最特别的地方是什么?或许就在于:我们每年都要“重新开始”。学生是新的,课程是新的,家长的期待也是新的。可我们不能只是“重新走老路”,而是要在这个“年年新”的循环中,不断调整姿态、蓄力向前。
今天,我不想讲太多空话套话,只想围绕两个关键词:质量和特色,跟大家聊聊我们接下来这个学期,怎么过得更实在、更出彩。
一、质量,不是喊出来的,是磨出来的
说句实话,“质量”这个词,在教育系统里已经被说了太多次,多到有时候我们听着都麻木。但越是这样,我们越要提醒自己:质量,永远是学校的底子,是我们每一节课、每一次辅导、每一份作业背后的那点“认真劲儿”。
这个暑假,我知道有的老师自掏腰包去外地听课观摩,有的在家一边带娃一边线上学习提升,还有不少教研组提前谋划开学后一月内的教学安排。说实话,我挺感动的。因为这种“背地里下的功夫”,才是撑起学校质量的那条“暗线”。
新学期,我们要继续把“课堂”这块阵地守牢、守好。守牢靠的,不只是三尺讲台,而是备课要实、课堂要活、作业要精、反馈要快、评价要准。
备课,不是“套模板”,而是“量身定做”:孩子们每一届都有差异,我们不能用“去年那一套”硬套“今年这群娃”,要真研究学生的学情、班情,做到“脑里有图纸、手里有方案”。
课堂,不是“讲完就行”,而是“讲到学生心里”:多一点情境导入、多一点问题探究,哪怕是一节看似普通的课,也可以有思维的火花、情绪的波动。要让学生愿意听、听得懂、用得上。
作业,不是“数量堆砌”,而是“质量筛选”:我们不比谁布置得多,而是看谁布置得巧。练习要聚焦核心知识点、难点,布置要考虑学生完成时长和实际能力,不搞“家长辅导作业”的套路。
评价,不是“只盯分数”,而是“看见成长”:有的孩子起点低,但进步大;有的孩子平稳发展但有韧性。这些都应该被我们看到、记录、肯定。
咱们不是为了评估搞质量,是为了学生发展真负责。一句话,质量是我们教出来、带出来、盯出来的,不是听出来、看出来、喊出来的。
二、特色,不是“标新立异”,而是“立得住”
“特色”这个词,也不新鲜了。但每次我走进其他学校,有的学校美术墙特别有创意,有的学校一进门就能闻到书香气,还有的学校家长主动给我们分享“你们学校这个活动真好”,我心里就会在想:我们有没有把自己的特色做成“学校味道”?有没有让别人一听起我们学校,就能说出一两点“不一样”?
这个学期,我想我们要静下心来,认认真真干三件事,让特色真正“立起来”:
第一,把德育做“实”
别再做“为了活动而活动”的事情了,学生感受不到、老师做得累、家长也配合度低,何必?我们要围绕学生现实的成长烦恼来设计德育内容,比如:
低年级重习惯养成,如排队、说谢谢、做值日;
中年级注重规则意识,如不欺负、不攀比、遵守秩序;
高年级强化责任感,比如组织一次“我为班级做一件事”的主题活动。
德育活动要“接地气”,不需要“高大上”,但一定要“有回响”。
第二,让课程“动”起来
我们的孩子不止需要语数外,更需要“动手动脑”的体验。所以学校特色课程不能只停留在方案上,要真正“活”在课堂里、操场上、教室外。
比如美术社团不只是画画,而是办个“童心小画展”;科技课不是照本宣科,而是能动手做个小实验;劳动课可以去种种校内菜地、做做教室清洁比赛……这些事,孩子们干一回就记一辈子,比讲一百遍“要有责任感”还管用。
第三,让家校“热”起来
以前我们开家长会,常常是老师说、家长听,效果也不好。现在我们要反过来 —— 主动去听听家长的声音,也要让家长知道,学校不是“神秘组织”,而是他们可以参与、可以共建的场所。
新学期我们准备推行“三级家委”机制:班级有家委会、年级有协调组、校级有核心家委。家长不是“评判者”,而是“参与者”,我们一起把“家校合力”真正做起来。
最后说几句“心里话”
说到这儿,我知道不少老师心里也有压力:质量要提升、特色要打造、家长要沟通,工作一项接一项,哪来那么多时间和精力?
我想说:别怕,咱不是“一个人战斗”。
教研组是“支撑点”,多商量、多共研;
行政组是“服务员”,有问题及时反馈;
校长办公室,是“挡风伞”,合理的诉求咱一定回应,不合理的任务咱坚决不布置。
教育这条路,本就不轻松,但因为咱们是一群人并肩走,就不怕走远。
希望这个学期,咱们不是一味去追什么“大成果”,而是每个人都能带着热情和信念,做好自己的事,过好每一天。
归位不是复位,是重新蓄力。我们带着目标出发,也要带着温度前行。
老师们,新学期,我们一起加油!
谢谢大家!